新高考背景下作文题目中的“材料”
在作文命题中给定一段材料,不是先例。命题者选用的“材料”类型丰富多样,可以是漫画,可以是事件,可以是论述,也可以是名言,不一而足。无论是事理类材料还是事件类材料,都能触发考生的思考,给考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间和多元的立意角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标在“高考命题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考试应该“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和现有水平”,“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性任务为主要内容”。反映到高考写作命题方面,近年的题目均明显涉及“具体的情境”,或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形式结构也比较稳定,一般由材料、任务指令、规定性要求等三部分构成。
在新高考背景下,材料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综观近年来的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精心选择的材料对设置情境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触发学生思考,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味人生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也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发掘中国智慧,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重任。
而在具体情境设置的过程中,命题者给定的材料不仅具有触发、引领的功能,也对考生的思考与写作起到重要的界定作用。
一、材料的界定性
在评价体系里,要求考生能够整体把握、准确领会作文试题材料的内涵、设置的情境、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进行写作,不能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者抛弃材料、另起炉灶。命题者所给的材料不是可用可不用的论据,而是我们写作的缘起,界定了写作的范围、方向。
(一)材料提供生活情境,限定写作的针对性。这类材料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考生写作的缘起。命题者期望考生通过写作,来完成对现实矛盾、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达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目的。
以2019年全国I卷作文题目为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
“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命题者所给的材料里,不难发现:传统美德“热爱劳动”与现实生活一些人“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和“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构成了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自然会“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因此,对于考生而言,本次所规定生活情境—“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的写作,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热爱劳动”的倡议和思考,还应该针对材料里命题者所提及的一些对待劳动的错误认知和错误劳动进行思考。落实到行文中,必然需要对“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和“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事实上,在考场上,存在不少抛却现实问题、只言劳动重要的文章,这类考生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写作的现实意义大大减弱。
(二)材料提供语言情境,界定了核心概念的内涵及范围。一个词语可能具有多元含义,没有语境,其含义就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我们才能更准确把握其内涵及范围。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语境,是考生辨析写作核心概念的基本依据。比如“劳动”一词,广义的理解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在2019年全国I卷作文题里,“劳动”的含义显然只指“体力劳动”,不包括“脑力劳动”,否则“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句话就不符合逻辑了。那么,写作要求的“热爱劳动”,自然是引导大家对体力劳动要有正确的认知,要多做一些体力劳动。
以2022年深圳市“一模”作文题目为例: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
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国乒乓球发展到今天,其发展之道有广阔的内涵,可以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
的意志、不断学习的热情,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本次考题中,其“发展之道”就有了相对固定的内涵,即应由命题者所给材料里提及的一系列做法、经验里归纳而来,如:帮助对手、自我的底蕴厚度等。抛去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就无法准确界定中国乒乓球“发展之道”的涵义,其启示意义自然也无从谈起。
(三)材料提供思辨的方向,界定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在不同人的认知里,对同一问题的辨析可能有不同的维度。命题者在给定的材料里,往往有思考的倾向或者暗含褒贬之意。
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为例: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中的术语,可是它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围棋界对其内涵的界定。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围棋三手曾有解读,在他看来:“本手”字面意思为本分的一手,常常形容在棋局当下选择中庸的一手,介于不坏和好之间;“俗手”意为庸俗的一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贬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俗手的交换反而有可能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妙手”意为卓越的一手,可遇不可求。两相比对,我们不难发现,在围棋高手这里,“俗手”在某些情况下无需避免,甚至可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在我们的题目里,“俗手”是对“本手”理解不深的恶果,是理应避免的下法。
同时,材料对“本手、妙手、俗手”三者逻辑关系有明确的界定:“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即: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提升水平,才能实现创造。而且,材料说“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显然,在该语境里,并不鼓励大家急于追求“妙手”、追求创造,而是提倡大家要立足基础,才能有所创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次写作里,围棋“三手”的涵义是被语境界定了的,“三手”间的关系、或者说基础与创造间的关系也在材料里有清晰的界定。考生在写作的时候,理应在材料给定的语境范围内展开,而不是以自己对围棋“三手”的理解为写作依据,或者大谈创造有多么重要。
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目也是如此。脱离材料只看任务指令语,“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三者的褒贬和取舍只有结合贾宝玉和众人给匾额题名的材料语境,才能准确判断。
题目给定材料对于写作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作文题既触发考生的思考,也限定了范围。要求考生在限定范围内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对考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
二、如何“结合材料”
“结合材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常规要求,如何理解“结合材料”,怎么才算“结合材料”呢?
(一)外显于形
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对“结合材料”曾有明确阐述: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
这段话,从作文的行文结构上清晰界定了高考作文应有的“外貌”。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有考生或者为了彰显自己的视野广泛、积累深厚,或者为了标新立异以求新颖,不愿意以题目中给定的材料开篇,反而舍近求远,以自己所积累的故事或名言作为文章的起点,进而围绕自己的选材阐发论述,导致文章偏离要求,功亏一篑,得不偿失。
也有考生将题目所给材料,简单处理为证明自己某个分论点的论据。在文章中有呈现,但也仅止于运用了“材料”,而没有真正结合材料进行写作。以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为例,引导语要求考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作为一篇“启示类”作文,其基本思维路径,应该是由此到彼。考生应该由材料的内容含义出发,进而拓展、提升至其他领域。作文《一切从打好基础开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文从“基础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开始”开端,再论述人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再引申到围棋也要重视基础,下好本手。题目中的材料仅作为分论
点的论据出现,忽视了其作为“启发”的发端意义。
以上两类文章在外在形式上就不符合“结合材料”的要求。对于考生而言,拥有由材料引入、分析材料、以材料收尾的结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内化于意
考生“结合材料”,不仅要能外显于形,还要真正理解材料内涵,内化于意,方能成就文质兼美的作文答卷。
1.全面把握材料内涵,不能断章取义。
高考作文评价的整体要求为:“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在题意方面,要做到“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考生必须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情境及内在逻辑,而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所给的材料为毛泽东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其重心在于“强”与“弱”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而不少考生只看到“体育之效”这一个短语,即抓住体育的作用大做文章,将后文的重要论述全部抛之脑后。
2.准确理解材料中关键概念的内涵,不能随意生发。
比如2022年深圳“二模”作文,题目材料引述了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结合前后文的语境,“我的无限大”和“我的无限小”对应的是人应有的尊严和谦卑。这与惯常所用的“大我”“小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是不少考生将“我的无限大”“我的无限小”与“大我”“小我”简单等同起来,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仔细辨别材料中的关系,不能将材料关键词机械拼盘。
高考作文非常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往往在材料中,已经暗含明确的逻辑关系。比如2019年全国I卷作文中的“热爱劳动”与“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矛盾冲突;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中“强”与“弱”的辩证转化:强可能转化为弱,弱也可能转化为强;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中围棋“三手”间的条件结果:下好本手,才能下出妙手,否则难免出现俗手。这些关键概念之间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有明确的逻辑线索,而能否理清这条逻辑线是能否写出优秀作文的关键。
部分考生抓住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关键词,将分论点简单机械表达为:我们要下好本手,我们要追求妙手,我们要避免俗手。且在论述的过程中,也没有关照三者关系的意识,使得文章形合而神不合,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是命题者精心选取,以考查考生思维品质、表达能力,实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而“结合材料”的要求,体现了对考生聚焦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新高考背景下的写作,必须树立“材料一等重要”的观念,任何脱离材料的写作,都无异于缘木求鱼。
来源:日新语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宏泰配资-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配资推荐-炒股配资知识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