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方子:
图片
该方核心结构源于《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并融合了《金匮要略》的【当归芍药散】及利水药组,属于经方化裁的复方。
以下从出处、功能主治、方解三方面详细说明:
📜 一、方剂出处与源流发展
1. 核心经方基础
· 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原方组成: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
功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少阳病兼水饮内停,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寒热往来等。
·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原方组成:当归、芍药(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功用:养血活血,健脾利湿。主治肝脾失调、血瘀水停之腹痛、浮肿或月经不调。
2. 复方化裁依据
您的方剂在以上两方基础上:
· 保留柴胡桂枝干姜汤全方药物(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
· 加入当归芍药散核心药(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
· 剂量特点:柴胡(37g)、天花粉(37g)、牡蛎(56g)量重,突出疏肝、生津、软坚之力;泽泻(28g)强化利水。
此配伍属经典经方复合应用,多见于现代临床针对寒热错杂、水停血瘀证的治疗。
🧪 二、功能主治
核心功效
· 调和少阳,平治寒热:
清胆热(黄芩、柴胡)、温脾寒(干姜、桂枝);
· 健脾利水,活血养血:
白术、茯苓、泽泻祛湿;当归、白芍、川芎和血;
· 生津软坚,通络止痛:
天花粉润燥,牡蛎散结,川芎通络。
主治证候
针对胆热脾寒、水饮内停、气血不和 之复杂病机,典型症状包括:
· 上热:口苦咽干、心烦胸闷(胆热上扰);
· 中虚寒:脘腹冷痛、便溏纳呆(脾阳不足);
· 下湿瘀:小便不利、下肢浮肿(水停下焦);肢体麻木/月经涩少(血瘀水停)。
现代适用疾病
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更年期综合征(寒热并见)、慢性肝炎、乳腺增生等属寒热错杂、水血互结者。
🔍 三、方义解析
配伍结构表
药组 药物 作用 ⊙针对病机
和解少阳 柴胡37g + 黄芩28g 疏肝清胆,透解郁热 ⊙胆热郁滞
温中化饮 桂枝28g + 干姜19g 通阳散寒,温脾化湿 ⊙脾虚水停
健脾利湿 白术19g + 茯苓19g 燥湿健脾,固护中焦 ⊙脾虚湿盛
下行利水 泽泻28g 渗湿泄浊,引水下行 ⊙下焦水停(浮肿)
养血活血 当归19g + 白芍37g + 川芎19g 柔肝止痛,调和气血 ⊙肝郁血虚,经络不通
生津软坚 天花粉37g + 牡蛎56g 生津润燥,散结消癥 津伤燥结/痰瘀互阻
调和诸药 炙甘草19g 缓急和中,协调寒热药性 全方平衡
关键配伍解析
1. 柴胡+黄芩+桂枝+干姜:
· 柴胡升散透热,黄芩苦降清火,构成少阳枢机调理基础;
· 桂枝通阳化气,干姜温中散寒,针对脾寒水饮,形成“清胆温脾”双向调节。
2. 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芍药散核心):
· 当归补血,白芍敛阴柔肝,川芎行气活血,三者调和肝血,缓解腹痛、月经不调及肢体麻木。
3. 天花粉+牡蛎:
· 天花粉生津止渴,防利水伤阴;牡蛎重镇软坚,散结消癥(如乳腺结节、甲状腺肿)。
4. 泽泻+茯苓+白术:
· 泽泻专攻下焦水湿,茯苓健脾渗湿,白术燥湿固脾,合治水肿、便溏。
🏥 四、临床应用特点
1. 适用人群
· 体质特征:面色黄暗、肢冷易疲(脾阳不足),兼见口干苦、心烦(上热);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细。
· 症状特点:症状寒热交错(如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如乏力伴腹胀)。
2. 加减化裁建议
· 泛酸烧心:加海螵蛸、瓦楞子制酸(参考经方化裁案例);
· 腰冷痛:加巴戟天、仙灵脾温肾;
· 湿热偏重:去干姜,加薏苡仁、黄柏。
3. 禁忌
· 纯阴虚(舌红无苔)或纯阳虚(畏寒无热象)者慎用;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泽泻、牡蛎。
💎 总结
此方为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的经典复方,核心病机围绕 “胆热脾寒,水停血瘀”,通过寒热并调、水血同治,适用于现代多种慢性病(如消化、内分泌、妇科疾病)。其配伍严谨体现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和血利水”思路,是经方活用治杂病的典范。临床应用需辨证精准,兼顾体质与症状复杂性。
该方核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的加味化裁方,融合了【当归芍药散】【五苓散】等经方思路,并加入活血、利湿药组。
📜 一、方剂出处与源流
1. 核心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 原方组成: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
· 功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少阳病兼水饮内停,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
2. 主要化裁来源:
·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方中重用白芍(37g)配伍当归(19g)、川芎(19g),体现养血活血、柔肝止痛之功,针对血虚水停证。
· 五苓散(《伤寒论》):白术(19g)、茯苓(19g)、泽泻(28g)健脾利水,针对中焦湿滞、小便不利。
· 牡蛎泽泻散(《伤寒论》)思路:牡蛎(56g)配泽泻(28g),增强利水散结之力。
3. 创新配伍:
· 加入天花粉(37g)生津润燥,防利水伤阴;
· 柴胡(37g)、黄芩(28g)疏肝清胆热,干姜(19g)、桂枝(28g)温中通阳,形成“寒热并调”结构。
🧩 二、功能主治
核心病机
胆热脾寒,水饮内停,兼血虚血瘀:
· 上热(胆热):口苦咽干、胸闷胁胀;
· 中寒(脾虚):脘腹冷痛、便溏纳呆;
· 下湿(水停):下肢浮肿、小便不利;
· 血瘀血虚:月经不调、肢体麻木、舌暗淡。
适用证候
1.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伴反流(胃灼痛、泛酸)、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硬化腹水初期。
2. 妇科及代谢病:更年期综合征(寒热交替、汗出异常)、糖尿病伴水肿(天花粉生津止渴)。
3. 疼痛性疾病:坐骨神经痛(桂枝配白芍)、头痛头晕(川芎引药上行)。
典型症状
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寒热错杂),脉弦细或沉缓。
🧪 三、方解与配伍分析
本方以“调和枢机、温清并用、气血水同治”为特点,药物分类及配伍意义如下:
药物分类与配伍意义表
药组 药物 剂量 配伍意义 针对病机
和解少阳 柴胡、黄芩 37g, 28g 疏肝清胆热,透解郁热 胆热郁滞
温中化饮 桂枝、干姜 28g, 19g 温通脾阳,散寒化饮 脾虚水停
健脾利湿 白术、茯苓、泽泻 19g×2, 28g 健脾燥湿,引水下行 中下焦水湿
养血活血 当归、白芍、川芎 19g×2, 19g 柔肝止痛,调和营血 血虚血瘀
生津软坚 天花粉、牡蛎 37g, 56g 生津防燥,散结利水(生牡蛎) 阴虚水肿
调和诸药 炙甘草 19g 缓急和中,调和寒热药性 减少药性冲突
配伍详解
1. 疏肝清胆与温中并重
· 柴胡+黄芩:清透少阳郁热,解胸胁苦满;
· 桂枝+干姜:温太阴虚寒,助气化水饮(干姜温中力强,桂枝通阳化气)。
2. 健脾利水兼顾血虚
· 白术+茯苓+泽泻:仿五苓散之意,分消中下焦水湿(白术健脾,泽泻引湿下行);
· 当归+白芍+川芎:取当归芍药散之法,治血虚水盛之腹痛、月经不调。
3. 特殊剂量与药对
· 牡蛎(56g):生用利水散结,煅用可制酸(本方未注明煅制,推测生用为主);
· 天花粉(37g):重用生津止渴,平衡燥湿药之伤阴弊病;
· 白芍(37g):倍量于他药,缓急止痛,兼制桂枝之辛散。
4. 寒热互佐防偏性
· 黄芩(苦寒)配干姜(辛热),形成“辛开苦降”之势,调和胃肠寒热;
· 炙甘草调和全方,防柴胡、黄芩苦寒伤胃,亦缓桂枝、干姜温燥之性。
💎 总结
此方为经方复合化裁的典型代表:
· 主方根基: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 扩展配伍:
· 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 + 五苓散(健脾利水);
· 牡蛎泽泻散思路(逐水消肿)。
创新点在于融合了血水同治、三焦分消(上清胆热、中温脾寒、下利水湿)的复方思路,适用于现代常见的寒热错杂、水停血瘀型疾病,如慢性胃肠病、更年期综合征、代谢性水肿等。
2025.8.14.x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宏泰配资-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配资推荐-炒股配资知识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